商湯星空4C智能分析系統以AI技術賦能高鐵巡檢
有了一位“AI哨位”——“星空”4C(接觸網懸掛狀態監測裝置)智能分析系統。該系統基于商湯“工業引擎”,由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京滬高鐵維管公司、中鐵電化院共同合作打造,以領先的AI技術助力高鐵接觸網智能巡檢,共同守護列車運行安全。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獲悉,憑借在這一領域的成功實踐,商湯科技近日成功入選APEC“中國數字經濟產業示范樣本50”,為AI加速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打造“中國樣本”。
AI賦能高鐵巡檢檢測效率大幅提升
京滬高鐵是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,全長1318千米,自2011年開通以來安全運送旅客超過13.5億人次,累計行程超過15.8億公里。為了保證京滬高鐵的安全運行,在每天凌晨的高鐵檢修“天窗時間”內,高鐵維管人員都需要對高鐵接觸網進行檢修。
“最初,檢修人員要順著高鐵軌道,手持電筒爬上接觸網,一顆螺絲一顆螺絲地檢查潛在隱患,并一一處理。完成一次全線人工巡檢需耗時3年,可能一個巡檢周期還未結束就已出現新的隱患。后來,借助4C接觸網檢測車,以拍照代替人工巡檢,檢測時間被縮短至一個季度,但仍需要依賴純人工方式完成每張照片的分析和判斷。”商湯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稱,2017年,商湯科技開始探索將AI技術應用于高鐵接觸網檢測領域。在經歷了兩年的前期調研后,2019年5月科研項目正式啟動,隨后不斷取得突破。如今,完成一次例行巡檢時長縮短至4天,效率提升超過20倍。接觸網檢測也從一“眼”難盡,成功實現一覽無余。
據統計,京滬高鐵的4C接觸網檢測車每季度采集的設備圖片可達300萬張。以每人每天需要判定8000張圖片為例,20余人加班加點需要20天才能完成。面對如此海量數據,人工分析周期長、判定標準差異性大、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,長期以來困擾著高鐵接觸網檢測工作。
商湯科技表示,在應用了基于商湯“工業引擎”打造的“星空”智能分析系統后,在AI智能分析的助力下,僅需2名技術人員用時10天,便可完成對同樣300萬張圖片的分析,效率提升了20倍。同時,“星空”系統的應用還可大大降低4C檢測對人員經驗的依賴程度,降低人工判斷標準不一帶來的不確定性,讓新員工也能很快地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。
功能強大的“星空”智能分析系統背后,離不開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高效率、自動化、集約化的算法生產能力。商湯“工業引擎”實現了針對各類缺陷檢測算法的批量化生產。由此賦予了高鐵接觸網巡檢真正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中鐵電化院副總工程師、京滬高鐵接觸網設計負責人黎鋒表示:“‘星空’系統的問世,讓在夜幕下工作的運維人員,可以更有效利用‘天窗時間’進行高效、精準維護,在另一片‘星空’之下更好守護乘客的安全。同時,以AI技術賦能高鐵接觸網檢修,助力中國高鐵實施預測性維修、提升高鐵品質,展現中國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,扎實助推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。”
破解檢測難題
從架空電纜設備、支撐結構到懸掛裝置,“星空”智能分析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出包括螺栓螺母、絕緣子、吊弦、開口銷釘、承力索、接觸線等上百個零部件的上千種缺陷。例如,面對吊弦斷裂這樣樣本極度缺乏的難題,通過采用傳統算法和深度學習的混合視覺算法模式,商湯科技將檢出率從73%提升到95.7%,在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,極大提升了人工復審效率。
隨著AI技術在“4C檢測作業”中的深化應用,該系統還進一步打通“訓練-應用-優化”的數據閉環,使算法精度不斷優化,檢測效果持續提升。截至目前,“星空”智能分析系統的全國高鐵檢測圖片數量超過4800萬張,零部件數量超過13億個。
“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,AI還將助力高鐵巡檢探索預測性維修。通過‘空間定位’‘一桿一檔’等辦法,系統可以準確定位每一根支柱的桿號,建立數據檔案。”中鐵電化局“星空”系統負責人李曌宇表示,當零部件出現故障時,我們可以追溯這個零部件是否有過即將出故障的預兆,通過總結經驗,我們就可能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,并提前將隱患消除。
隨著“星空”智能檢測系統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AI技術在高鐵接觸網檢測領域的創新意義也越發明顯,大大提高了接觸網維管的智能化水平和檢測效率。 據悉,2021年“星空”智能分析系統先后完成了國鐵集團工電部組織的6個鐵路局、13條線路接觸網4C圖像識別對比分析工作,取得突出成果,實現了接觸網缺陷的自動化檢測。商湯科技表示,未來,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需求的不斷提升,商湯科技還將繼續深耕原創技術創新,為中國鐵路事業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,推動以AII技術賦能百業。
來源: 經濟參考網